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,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(今子长县)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(即“瓦窑堡会议”)。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份重要文件——《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》。在中央档案馆的馆藏中,就珍藏着这份宝贵的档案。
华北危机新形势呼唤新策略
1935年,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五省自治,企图使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,并妄图吞并全中国。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。
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,12月9日,北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抗日请愿游行。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,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。
1935年10月19日,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,胜利结束长征,在陕北立下了脚。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,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给出了解决办法。
团结起来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
“瓦窑堡会议”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,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“左”倾关门主义,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。
1935年12月25日,会议通过了《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》。决议分析了民族革命战线的力量,认为“民族革命战线是扩大了”:工人阶级和农民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,他们是“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”;广大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也转入了革命,他们是“最可靠的同盟者”;此外,灾民难民千千万万,新的反日的民族革命高潮,同群众救死求生的日常斗争联系起来,大大扩大了民族革命的群众基础;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,许多的乡村富农和小地主,有同情中立并参加革命的可能,甚至连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。决议提出,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,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。“党的策略路线,是在发动、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”“不论什么人,什么派别,什么武装队伍,什么阶级,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”,“都应该联合起来”。“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(下层的与上层的),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”。
决议还指出,尽管不同的个人、团体、社会阶级与阶层、武装队伍参加反日民族革命的动机和立场各不相同,但“我们的任务,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、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,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,有钱出钱,有枪出枪,有知识出知识,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。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。”
为发动、团聚与组织一切抗战力量,决议还作了很多具体的政策调整。例如,将过去的“工农共和国”改为“人民共和国”,更充分地表明苏维埃政权是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;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,富农的财产不没收,富农的土地,除封建剥削的部分外,均不没收;用比较过去更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;在发展党员问题上,决议强调,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,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,不问阶级出身如何,都可以加入共产党。
“瓦窑堡会议”是一次重要会议,会议提出要取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,必须用实际的斗争来展现领导魅力,而不是仅靠宣传鼓动;必须知道如何和别党、别派、和下层群众有关系的上层领袖进行谈判、协商而不是只在下层群众中工作;必须为全部革命同盟者而奋斗,而不是单靠在工人阶级中活动。总之,中国共产党要做“无坚不破的、最活泼有生气的中国革命的先锋队”。
“瓦窑堡会议”指出,党的主要危险是“左”的关门主义倾向,而这种关门主义的危害,将和右倾机会主义一道使党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。统一战线,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中国的特殊具体环境中去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是党的理论和领导实践的升华。决议所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,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反日力量进行抗日,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(来源:2019年10月18日《中国档案报》作者:付园园)